自推出以来,“随申码”已在看病就医、交通出行、文化旅游、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发了大量便民服务。未来“随申码”还将提供哪些新应用?7月9日,首届上海“随申码”应用创新大赛落下帷幕,各行各业创新人才和企业团队聚焦科技助老助残、智慧校园、医疗健康、政务服务、城市治理等领域,共提交参赛作品200余份。
大赛主办方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表示,近期正加快推动构建“一人一码、一企一码、一物一码”的全方位城市服务和治理体系,让“随申码”向使用更便利、功能更丰富的“城市码”升级。
创新应用有望落地推广
去年10月,市大数据中心在市科委等单位指导下推出“随申码”应用创新大赛,由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,向全市创新人才及企业征集实用、好用的应用方案,从而让“随申码”更好服务市民日常生活和企业日常经营。颁奖仪式现场,一批获奖作品与相关企业、使用单位等主体进行了意向签约,未来有望进一步落地推广。
获奖作品“申爱无阻·码上有车位”出自五年级小学生徐小隐之手。她针对医院、商场等场所无障碍车位被普通车辆占用等情况,提出将停车场管理系统和“随申码”集成,在对残障司乘人员身份进行快速认定后,无障碍停车位地锁自动打开,实现无障碍停车位专位专用。该获奖作品已经和上海市大数据股份公司、上海随申行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三方意向对接。上海大数据股份大数据部技术总监谭锐说:“这个大赛对我们有比较大的启发,我们想,2023年,围绕“码”还会有更多应用。”该获奖作品已经和大数据股份、上海随申行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三方意向对接。
由长宁公安分局相关团队创作的“‘蓝盾’工具包”作品拓展了“随申码”作为数字身份凭证的功能定位,开发了门卫扫码、刀具扫码、宾馆旅馆扫码、网吧扫码、接济扫码等五大应用场景,在需要实名登记的特定管理场景下,用户只需亮码就可“一码通行、一码登记”。长宁公安分局指挥处数据科负责人陆弘炜以“门卫扫码”场景为例,用户在门卫闸机系统上扫“随申码”,系统后台自动比对,已登记的人员闸机自动放行,访客则自动进行实名登记。
未来将继续迭代升级
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介绍,上线3年多来,“随申码”不断迭代,已成为互联、泛在、智慧的“市民、企业随身服务码”,为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创造高品质生活、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数字载体支撑。目前,“随申码”每日使用数量约为70万次,主要集中于医疗、文旅、公交、政务服务等领域。
未来,“随申码”还将从继续迭代升级,加强个人和企业服务,深化完善线下服务场景,提供便捷“一码服务”体验,推进“企业随申码”在信息公示、安全生产、服务推荐、政策送达及综合监管等场景的应用,打造企业数字名片。同时,相关部门还将对城市部件分级分类赋码,市民扫码后可知道公用设施、道路交通设施、园林绿化设施、历史文化建筑等设施的管理主体、空间地理等属性信息,并叠加区块链等创新技术,实现可监管、可溯源的“码上管理”。